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包含了上千个姓氏,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以单姓的比较多,如张、王、李、赵、刘等,但是两个字的姓氏,也是我们经常所听到的,如上官、欧阳、公孙、司马等,可以说中国拥有复姓的数量,也是非常多的。
从中国的历史到现代来看,复姓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减少,在徐俊元等著的《贵姓何来》编制的《古今姓氏表》,不分历史时代,收录了5093个姓氏,而复姓竟然有1723个,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如果我们用历史时代来分析,就会发现复姓数量越来越少了。当年孔子的72位弟子当中,复姓者竟然有23人,端木、颛孙、澹台、公冶、南宫、公皙、漆雕、公伯、司马、公西、巫马、公孙、公祖、公良、公夏、壤驷、奚容、公肩、句井、罕父、左人、左丘、步叔、叔仲,比例是32%。东汉时代的《风俗通·姓氏篇》收录了约600个当时常见的姓氏.复姓有150多个,占了四分之一。宋代的《百家姓》所收438姓中,复姓有30个;《续百家姓》所收596姓中,复姓有76个。两相合计,复姓只占了10.25%。有人统计,现今汉民族广泛使用的3000多个姓氏中,复姓只有250多个,约占8%。
复姓减少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复姓毕竟不如单姓简洁明快,为了使用的方便,不少的复姓主动简略成了单姓。如卢蒲简为卢,即里简为即,毋邱简为毋,马服简为马,钟离简为钟,荣伯简为荣,古成简为古,褚师简为师,欧阳简为欧,司马简为司,澹台简为台,公羊简为公。宗政简为宗,慕容简为慕,等等。其中具体的因由当然各有不同。有的是以官职为复姓者.因为失官而改为单姓。秦灭卫国,卫国的司寇氏于是改寇氏。有的是以邑为复氏的,失邑而改氏,闻丘氏就是因此而改成闻氏。
上文提到,历史上存在过的复姓有1700多个。一份调查显示,源自汉族的复姓,目前还在使用的有58个。58个复姓中,以欧阳姓人数最多。据1982年全国两千分之一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姓欧阳的人口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如按汉族人口11亿计算,有66万人。在地城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两省。如戏剧家欧阳予倩,是湖南浏阳人;全国政协副主席欧阳钦,是湖南宁乡人;革命先烈欧阳立安,是湖南长沙人;舍身救火车的英雄战士欧阳海,是湖南桂阳人;等等。
此外,人数较多(约几万人)的复姓还有上官、诸葛、司马、至侯、端木、司徒、淳于、澹台、轩城、申屠、令孤等11姓。
人数较少(约几千到一万人)的复姓有公冶、亓官、东方、司空、西门、南宫、皇甫、鲜于、颛孙、相里、第五、延陵、闻人等13姓。
源自古代少数民族的复姓,存留至今的有19个。其中人数较多的是尉迟、赫连、慕容、宇文、完颜、万俟(读作“磨其”)、呼延等7姓。这7个姓,分布很广。尉迟,见于冀、豫、苏、沪、晋、鄂、赣;赫连,见于晋、豫、黑、冀;慕容,见于粤、湘、鄂、浙、黔;宇文,见于陕、晋、像、黑、冀;完颜见于陕、皖、粤;万俟见于皖、鲁、甘;呼延见于陕、豫、晋、苏、鄂。这种现象正说明,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民族融合的广泛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