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用阿字免费起名
详细词义
◎ 阿 ē
〈名〉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义 [big 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hillside]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fine silks]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边 [waterside]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 近旁 [nearby;near]。如:阿门(旁门)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Dong'e county]。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记性变化
◎ 阿 ē
〈动〉
(1) 曲从;迎合 [pander to;play up to]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5) 另见ā;ǎ;à;a
阿 (ā) 指正直、光明磊落、忠肝义胆,用作人名意指为人正直、善良、无偏私之义;
[①][ē]
[《廣韻》烏何切,平歌,影。]
(1)大的丘陵。
(2)泛指山。
(3)山坡。
(4)谓山下。
(5)水边。
(6)近旁。
(7)(山、水或其他的)弯曲处,曲隅。
(8)曲从;迎合。
(9)徇私,偏袒。
(10)倚靠。
(11)屋栋,正梁。
(12)屋角处翘起来的檐。
(13)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14)象声词。应诺声。
(15)通“婀”。柔美貌。
(16)通“訶”。斥责。
(17)用同“屙”。方言。排泄(大小便)。
(18)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②][ā]
(1)名词前缀。用在人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2)名词前缀。用在排行次第的前面,有亲昵或轻视的意味。
(3)名词前缀。用在称谓之前。
(4)古代妇人名字,有用在夫姓和父姓之中夹一“阿”字组成。
(5)古代东方民族语。代词。我。
[③][ǎ]
叹词。表示惊讶。
[④][à]
方言。副词。犹言可、是否。用在问句中,加强语气。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唐朝· 李白《杂曲歌辞 妾薄命》
有如阿鼻尸,长唤忍众罪。——唐朝· 韩愈《嘲鼾睡》
径圆千里入汝腹,汝此痴骸阿谁生。——唐朝· 卢仝《月蚀诗》
黄姑上天阿母在,寂莫霜姿素莲质。——唐朝· 李绅《莺莺歌》
试看三月春残后,门外青阴是阿谁。——唐朝· 李山甫《柳十首 六》
直应吟骨无生死,祗我前身是阿谁。——唐朝· 杜荀鹤《读诸家诗》
寒绣衣裳饷阿娇,新团香兽不禁烧。——唐朝· 孙棨《题妓王福娘墙 二》
阿谁乱引闲人到,留住青蚨热赶归。——唐朝· 王苏苏《和李标》
阿娇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唐朝· 张泌《胡蝶儿》
手软阿师持磬钹,面甜童子执幡花。——唐朝· 杨德辉《嘲僧门祝辟支佛牙》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阿。——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