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勃大怒”;b.兴起的样子,如“勃勃作色”)。
⒉ 变色的样子:勃腾腾(怒气上冲的样子)。
⒊ 旺盛,兴起:勃起。勃发。勃蓬。
详细词义
◎ 勃 bó
〈动〉
(1) (形声。从力,孛( bèi)声。本义:排,推动) 同本义 [push]
勃,排也。——《说文》
勃,展也。——《广雅》。今苏俗语以力旋转物曰勃。
(2) 又如:勃郁(风回旋的样子;郁结);勃屑(即勃窣)
记性变化
◎ 勃 bó
〈形〉
(1) 兴起;旺盛 [vigorous]
气喷勃以布覆兮。——马融《长笛赋》
勃勃,盛也。——《广雅》
勃然平世之俗起焉。——《荀子·非十二子》。注:“兴起貌。”
(2) 又如:蓬勃(繁荣;旺盛);勃腾腾(烟气上升的样子;怒气上升的样子);勃勃(烟气上升的样子)
(3) 通“悖”。乖戾 [stubborn]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庄子·庚桑楚》
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勃。——《韩非子·定法》
(4) 又如:勃乱(行止违背常理);勃逆(叛逆);勃谿(相争吵。今婆媳不和叫妇姑勃谿)
(5) 变容、变色的样子 [change countenance]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论语·乡党》
(6) 又如:勃如(脸色变成庄重的样子);勃然(发怒变色的样子;突然;兴起的样子)
◎ 勃 bó
〈名〉
(1) 粉末;粉状物 [powder]
有黄黑勃,着之污人手。——《农政全书·种植》
(2) 姓
勃 (bó) 指生气勃勃、发展、激情、朝气,用作人名意指事业旺盛、有活力、有斗志之义;
[①][bó]
[《廣韻》蒲没切,入没,並。]
“佛4”的被通假字。“菩3”的被通假字。“悖2”的被通假字。
(1)猝然,忽然。
(2)变色貌。
(3)兴起貌。
(4)盛貌。
(5)争斗。参见“勃豀”。
(6)粉末。
(7)指马勃。
(8)通“悖”。乖戾,乱。
(9)同“渤”。渤海也写作勃海。
(10)同“孛”。星名。
(11)姓。见《世本》。
勃然思坼裂,拥掩难恕宥。——唐朝· 韩愈《南山诗》
天地昔将竞,蓬勃昼夜昏。——唐朝· 元稹《竞渡》
春畲烟勃勃,秋瘴露冥冥。——唐朝· 白居易《送客南迁》
时见一僧来,脚边云勃勃。——唐朝· 张祜《涢川寺路》
不知周勃者,荣幸定何如。——唐朝· 宋璟《奉和御制璟与张说源乾曜同日上官命宴都堂赐诗应制》
赵魏燕韩多劲卒,关西侠少何咆勃。——唐朝· 王维《燕支行》
勃于兄弟之间极友爱,《自乡[还]〖还〗虢》诗云云。——唐朝· 王勃《自乡[还](远)虢》
(见《选印宛委别藏》本《古清凉传》附大元丘兹盛熙明述《补陁驼洛迦山传》引王勃《观音大士赞》附)-686-(按:此篇疑为后人托名之作。——唐朝· 王勃《观音大士神歌赞》
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拏。——唐朝· 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
蕃近风多勃,河浑碛半淹。——唐朝· 贯休《送僧之灵夏》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勃。——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