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菩提〕a.佛教指豁然开朗的彻悟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途径;b.常绿乔木,树上的汁液可制硬性橡胶。原产于印度。
⒉ 〔菩萨〕a.佛教指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指修行到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b.泛指佛和某些神;c.喻慈善的人。
详细词义
◎ 菩 pú
〈名〉
(1) 菩提(音译):意为正觉。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 [梵文 Bodhi]
菩,梵言菩提, 汉言王道。——《广韵》
(2) 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亦指树名,即菩提树
(3) “菩萨”:佛教名词。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省,原为释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亦指人们崇拜的偶像;或比喻心肠仁慈的人
[①][bèi]
[《廣韻》薄亥切,上海,並。]
[《廣韻》蒲北切,入德,並。]
[《廣韻》房久切,上有,奉。]
香草名。
[②][pú]
[《廣韻》薄胡切,平模,並。]
见“菩2提”、“菩2薩”。
[③][bó]
[《集韻》薄没切,入,並。]
通“勃1”。
坐亦行,行亦坐,坐死树是菩提果。——唐朝· 一钵和尚《一钵歌》
贤人慕高节,志愿菩提因。——唐朝· 道世《颂六十二首 三十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唐朝· 慧能《偈 一》
共修般若惠,当来佛菩提。——唐朝· 慧能《拟达摩和尚颂二首(题拟) 二》
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闻之必生怪。——唐朝· 希迁《草庵歌》
梵释咸恭敬,菩萨亦同居。——唐朝· 庞蕴《诗偈 三十五》
菩萨心无碍,同凡凡不知。——唐朝· 庞蕴《诗偈 五十五》
独自好,决求菩萨道。——唐朝· 傅翕《独自诗二十章 十六》
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唐朝· 傅翕《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第四章明无相虚融》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唐朝· 宝志《大乘赞十首 十》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菩。——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