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指“白藤”、“紫藤”:藤条。藤椅。藤床。
⒉ 〔藤黄〕a.常绿乔木,茎高达二十米,树脂黄色,有毒;b.这种植物的树脂,可作国画颜料。
⒊ 泛指匍匐茎或攀援茎:藤本植物。瓜藤。葡萄藤。顺藤摸瓜。
详细词义
◎ 藤
鰧 téng
〈名〉
(1) (形声。从艹,滕声。本义:木本蔓生植物的枝茎) 同本义 [cane;rattan; ratan]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丹藤翠蔓。——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交加之藤。——[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如:藤杯(滕制的酒杯。也特指酒杯藤的花,因可当作酒杯用而得名);藤子(某些植物的匍匐茎或攀援茎,可编制器物);藤牌(藤制的盾牌);藤鼓(鼓的一种。由藤蒙皮制成);藤轮(藤制的靠枕);藤萝(紫藤的通称);藤纸(古时用藤皮造的纸);藤椅;藤床;藤篮;葡萄藤;瓜藤;爬藤
藤 (téng) 指藤萝、藤鼓、藤蔓、枝藤,用作人名意指高升、坚强、才华之义;
[①][téng]
[《廣韻》徒登切,平登,定。]
亦作“籐1”。
(1)蔓生植物白藤、紫藤等的通称。
(2)指植物的匍匐茎或攀援茎。
(3)借指手杖。
纽落藤披架,花残菊破丛。——唐朝· 太宗皇帝《过旧宅二首 二》
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后为蕉叶。——唐朝· 顾况《剡纸歌》
猿鸟三时下,藤萝十里阴。——唐朝· 卢纶《过终南柳处士》
碑存才记日,藤老岂知春。——唐朝· 丘丹《萧山祗园寺》
藤萝上下碎,枝干纵横裂。——唐朝· 王绩《古意六首 四》
林迸穿篱笋,藤飘落水花。——唐朝· 白居易《春末夏初闲游江郭二首 一》
越山花去剡藤新,才子风光不厌春。——唐朝· 施肩吾《晚春送王秀才游剡川》
瘦竹迸生僧坐石,野藤缠杀鹤翘松。——唐朝· 韩偓《归紫阁下》
红藤一柱脚常轻,日日缘溪入谷行。——唐朝· 唐求《赠王山人》
缭绕藤轩密,逶迤竹径深。——唐朝· 寇埴《题莹上人院》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藤。——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