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崆峒〕见“崆”。
用峒字免费起名
详细词义
◎ 峒 dòng
〈名〉
(1) 山洞(多用于地名) [cave]。如:峒室(矿井巷道)
(2) 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sou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y]。如:苗族的苗峒、侗族的十峒、壮族的黄峒等。后来逐渐演变成今侗族。如:峒丁(峒人;峒兵);峒户(峒人人家)
(3) 另见 tóng
详细词义
◎ 峒 tóng
(1) ——见“崆峒”( Kōngtóng):山名,在甘肃。又岛名,在山东
(2) 另见 dòng
[①][tóng]
[《廣韻》徒紅切,平東,定。]
山名用字。见“崆峒”。
峒2[dòng]
[《廣韻》徒弄切,去送,定。]
亦作“峝1”。
(1)山洞。
(2)旧时对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泛称。如苗族的苗峒、侗族的十峒、壮族的黄峒等。后来逐渐演变为今侗族。参见“峒2丁”、“峒2人”。
(3)宋代以后羁縻州辖属的行政单位。大者称州,小者称县,又小者称峒。
(4)解放前海南岛黎族的一种政治组织。有固定的地区。黎语称“贡”。解放后已废除。
(5)见“崆峒”。
灵槎思浩荡,老鹤倚崆峒。——唐朝· 嗣主璟《句》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唐朝· 杜甫《壮游》
明朝下元复西道,崆峒叙别长如天。——唐朝· 李贺《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李子别上国,南山崆峒春。——唐朝· 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
夜深寒峒响,秋近碧萝鲜。——唐朝· 朱庆余《题娥皇庙》
黄轩若有问,三月住崆峒。——唐朝· 杨炯《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
先民崆峒子,沦景事金液。——唐朝· 皎然《苕溪草堂自大历三年夏新营洎秋及春弥觉境胜因纪其事简潘丞述汤评事衡四十三韵》
豫游皆汗漫,斋处即崆峒。——唐朝· 崔国辅《奉和华清宫观行香应制》
绿盖协晨霞,青軿掷空峒。——唐朝· 无名氏《道藏歌诗 三十六》
崆峒一派泻苍烟,长揖丹丘逐水仙。——唐朝· 陈陶《上建溪》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峒。——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