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土和水合成的东西:泥巴。泥垢。泥浆。泥煤。泥淖(泥污的洼地)。泥泞。泥洼。
⒉ 像泥的东西:枣泥。山药泥。印泥(盖图章用的印色)。蒜泥。
详细词义
◎ 泥 ní
〈名〉
(1) (形声。从水,尼声。本义:泥水)
(2) 中国古水名,泾水支流,即今甘肃省庆阳地区的东河及其下流马连河 [Ni River]
泥,泥水也。出北地郁郅北蛮中。亦曰 白马水。一名 东河。——《说文》
北地郡 郁郅县, 泥水出北蛮夷中。——《汉书》
(3) 泥土;泥巴 [earth;mud]
厥土惟涂泥。——《书·禹贡》
致远恐泥。——《论语》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杜甫《无家别》
谁家新燕啄春泥。——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泥中死者。——《资治通鉴》
(4) 又如:泥木(土木);泥水(带泥土的水);泥牛(即土牛);泥冈子(土山冈);泥坂(土坡);泥灰(灰土);泥尘(尘土);泥墩墩(土墩子。比喻呆板无用的人);泥垡头(泥土块)
(5) 泥水,稀泥;烂泥 [mud;mire]
震遂泥。——《易·震卦》。虞注:“坤土得雨为泥。”
胡为乎泥中。——《诗·邶风·式微》
市南门外泥中歇。——唐· 白居易《卖炭翁》
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6) 又如:泥掌(泥水匠用以抹平墙壁的泥镘);泥书(泥封的书函);泥头(指封酒坛口的泥巴);泥缄(古人书函多以泥封,后因以借指书信);泥章(封泥上所盖的印章);泥淖(烂泥;淤泥);泥荡(泥潭。泥坑);泥沟(烂泥淤积的水沟)
(7) 粘土的泥塑 [clay]。如:泥马(用泥塑造的马形);泥媳妇(泥塑的妇女像);泥像(泥塑佛像);泥龙(泥塑龙像);泥孩(泥塑娃娃);泥佛(泥塑的佛像)
(8) 重而稀软的、泥泞或粘滑的沉淀物 [muck]。如:泥涂(比喻污浊);汽车房地上的油泥
(9) 一堆捣成或压成的柔软的糊状混合料 [mashed fruit or vegetable]
那庄家连忙取半只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水浒传》
(10) 又如:枣泥;土豆泥;蒜泥
(11) 读“ niè”,通“涅”,染黑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记性变化
◎ 泥 ní
〈形〉
(1) 软弱无力 [weak and feeble]
威夷(兽名),长颈而泥。——《尔雅·释兽》
(2) 另见 nì
[①][ní]
[《廣韻》奴低切,平齊,泥。]
亦作“坭2”。
(1)和着水的土。
(2)像泥状的东西。
(3)指墙壁的涂料。
(4)传说中的一种海中动物。
[②][nì]
[《廣韻》奴計切,去霽,泥。]
(1)阻滞;滞留。
(2)拘执,不变通。
(3)用稀泥或如稀泥一样的东西涂抹或封固。
(4)软求,软缠。
(5)迷恋;留连。
(6)指使人留连。
(7)污;沾污。
(8)指风俗败坏。参见“泥2濁”。
[③][nǐ]
[《廣韻》奴禮切,上薺,泥。]
见“泥3泥”。
[④][niè]
[《字彙補》乃結切]
通“涅1”。
(1)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的矾石。
(2)染黑。参见“泥4而不滓”。
[⑤][nìng]
[《集韻》乃定切,去徑,泥。]
见“泥5母”。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唐朝· 杜甫《槐叶冷淘》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唐朝· 杜甫《江头四咏 花鸭》
剖辞云落纸,拥吏雪成泥。——唐朝· 卢纶《送朝邑张明府》
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唐朝· 王建《江陵即事》
杨叶百穿荣会府,芝泥五色耀天庭。——唐朝· 刘禹锡《寄和东川杨尚书慕巢兼寄西川继之二公近从弟兄情分偏睦早忝游旧因成是诗》
晚来移彩仗,行乐泥光辉。——唐朝· 李白《杂曲歌辞 宫中行乐词 七》
江汉沙泥洁,永日光景新。——唐朝· 孟郊《自商行谒复州卢使君虔》
江吏捧紫泥,海旗剪红蕉。——唐朝· 孟郊《送谏议十六叔至孝义渡后奉寄》
屋湿唯添漏,泥深未放朝。——唐朝· 张籍《酬韩祭酒雨中见寄》
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唐朝· 张籍《玉仙馆》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泥。——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