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渡,过河:同舟共济。
⒉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世。救济。赈济。周济。接济。
⒊ 补益:无济于事。
详细词义
◎ 济
濟 Jǐ
〈名〉
(1) (形声。从水,齐声。本义:水名,即济水。古四渎之一)
(2) 同本义。[Ji River]
济,济水也。出 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 汦——《说文》
济水源出 赞皇山。——《穆天子传》
阴谷皆入济。——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4) 州名 [Ji prefecture]
(5)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东南
(6) 五代周置,在今山东省巨野县
(7) 金置,在今吉林省农安县
记性变化
◎ 济
濟 jǐ
〈形〉
(1) 众多 [numerous]
济济多士。——《左传·成公二年》
(2) 又如:人才济济;济济(众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济济彬彬(形容人才众多且文雅有礼)
(3) 整齐美好的样子 [neat and fine]
四骊济济。——《诗·齐风·载驱》
(4) 又如:济然;济楚(整齐清洁);济济(整齐美好的样子)
(5) 另见 jì
济 (jì) 指救济、济人利物、成就、继承,用作人名意指有成就、风度、善良之义;
[①][jì]
[《廣韻》子計切,去霽,精。]
亦作“済1”。“济1”的繁体字。
(1)渡河。
(2)渡口。
(3)越过;度过。
(4)流通;贯通。
(5)救助。
(6)调剂;弥补;补益。
(7)增援;增加。
(8)停止。
(9)利用;发挥(作用)。
(10)成功;成就。
(11)濡,沾湿。参见“濟濡”。
(12)充足;齐全。
(13)引申为好。
(14)犹及、如,比得上。
(15)通“霽”。雨雪转晴。
(16)通“隮(躋)”。登上;到达。
[②][jǐ]
[《廣韻》子禮切,上薺,精。]
亦作“済2”。“济2”的繁体字。
(1)古水名。古四渎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汉书·地理志》、《说文》作“泲”,他书作“濟”。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
(2)古水名。发源于河北省赞皇县南,东流经高邑县南,至宁晋县南,注入泜水。
(3)见“濟2濟”。
(4)通“擠”。排斥;废弃。
(5),过滤。
[③][qí]
[《集韻》前西切,平
大川既济惭为檝,报德空思奉细涓。——唐朝· 卢怀慎《郊庙歌辞 享龙池乐章 第四章》
将征任土贡,更发济川舟。——唐朝· 钱起《奉送刘相公江淮催转运》
济旱惟宸虑,为霖即上台。——唐朝· 钱起《中书遇雨》
上古全经皆在口,秦人如见济南生。——唐朝· 皇甫冉《沣水送郑鄠县读书》
陆迁水济,百力殚弊。——唐朝· 顾况《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
时来遇明圣,道济宁邦国。——唐朝· 皇甫澈《赋四相诗 礼部尚书门下侍郎平章事李岘》
右丞相,但能济人治国调阴阳,官牛领穿亦无妨。——唐朝· 白居易《新乐府 官牛 讽执政也》
我抱栖云志,君怀济世才。——唐朝· 白居易《山中戏问韦侍御》
只可弄潺湲,焉能济大川。——唐朝· 李德裕《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 泛池舟》
济物便同川上檝,慰心还似邑中黔。——唐朝· 韦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济。——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