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缓和,解除:毁家纾难(nàn )。
⒉ 宽裕,宽舒。
⒊ 延缓。
详细词义
◎ 纾
紓 shū
〈动〉
(1) (形声。从糸( mì),予声。本义:延缓)
(2) 同本义 [postpone]
纾,缓也。——《说文》
彼交匪纾。——《诗·小雅·采菽》
以纾楚国之难。——《左传·庄公三十年》
姑纾死焉。——《左传·文公十六年》
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左传·襄公八年》
(3) 又如:纾缓(宽缓;使宽缓);纾回(缓慢曲折)
(4) 宽缓;宽松 [relax;relieve]
民力稍纾,得以尽于田亩。——《宋史·李蘩传》
(5) 又如:纾放(抒发宽解);纾宽(宽舒)
(6) 解除;排除 [give relief;untie]
可以纾忧。——《左传·成公十六年》
是崇皞济而脩祀纾祸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7) 又如:纾难(解除国难);纾泄(解除发散);纾祸(解除祸患);纾忧(解除忧患)
纾 (shū) 指宽裕、宽舒、纾放、缓和,用作人名意指从容、温柔、富有之义;
沉思瞩仙侣,纾组正军书。——唐朝· 卢纶《和李中丞酬万年房署少府过汾州景云观因以寄上房与李早年同居此观》
风俗因纾慢,江山成易由。——唐朝· 张九龄《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
帝眷纾时豫,台园赏岁阴。——唐朝· 徐彦伯《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
厚眷纾天藻,深慈解御衣。——唐朝· 韦安石《侍宴旋师喜捷应制》
郡人王纾,想以琅玡地望而系之。——唐朝· 权澈《琵琶泓石壁诗刻(按《山西通志》《山右金石记》卷九著录《》,谓“诗七古一首,见《凤台县志》。”检《全唐》
今已矣夫石窌封,仲父刻铭藏户中,以纾临穴婐{右为更}悲恫。——唐朝· 王□《王氏殇女墓铭》
作,因寄从弟纾】李嘉祐祐南浦菰蒋覆白蘋,东吴黎庶逐黄巾。——唐朝· 李嘉祐《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纾。——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