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羞惭:羞愧。惭愧。愧色。愧怍(惭愧)。愧疚。愧赧(因羞愧而脸红)。愧悔。问心无愧。
用愧字免费起名
详细词义
◎ 愧 kuì
〈动〉
(1)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2) 同本义。同“媿” [ashamed]
小则如愧。——《礼记·儒行》
尚不愧于屋漏。——《诗·大雅·抑》
不愧于人。——《诗·小雅·何人斯》
虽颜惭未知心愧。——《魏书·列女传》
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能不愧老人之言否。——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下恐愧吾师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兹游快且愧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兼愧贵家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愧心(内心惭愧);愧悔(惭愧后悔);愧服(衷心佩服他人,自惭不如);愧灼(极言惭愧之意);愧天作人(上愧对天理,下愧对人事)
(4) 折辱人;使羞惭 [ashame]
昭王闻之,欲愧之以辞。——《战国策·齐策》
(5) 又如:愧辱(羞辱)
(6) 责人罪咎 [blame]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礼记·表记》。注:“病、愧谓罪咎之。”
[①][kuì]
[《廣韻》俱位切,去至,見。]
(1)羞惭。
(2)使之感到羞惭。
(3)通“傀”。怪异。参见“愧行”。
君把一尺诏,南游济沧浪。——唐朝· 独孤及《送相里郎中赴江西》
谈诗访灵彻,入社愧陶公。——唐朝· 戴叔伦《与友人过山寺》
才愧文章士,名当谏诤臣。——唐朝· 崔峒《初除拾遗酬丘二十二见寄》
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余里寄闲人。——唐朝· 张籍《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
切愧寻常质,亲瞻咫尺姿。——唐朝· 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
数奇常自愧,时薄欲何干。——唐朝· 罗隐《酬高崇节》
借将前辈真仪比,未愧金銮李谪仙。——唐朝· 徐夤《咏写真》
我今愧恧拙为神,且向山中深避匿;寰中箫管不曾闻,筵上牺牲无处觅。——唐朝· 韦庄(《全唐诗》卷六九五)《秦妇吟[一]》
前人多贮积,后人无惭愧。——唐朝· 王梵志《诗(并序) 十》
前人心里怯,干唤愧曹长。——唐朝· 王梵志《诗(并序) 二十六》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愧。——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