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一年中的第四季:冬季(农历十月至十二月)。冬天。冬眠。
⒉ 姓。
⒊ 象声词,敲鼓声:战鼓冬冬。
详细词义
◎ 冬 dōng
〈名〉
(1)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2)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winter]
冬,四时尽也。——《说文》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诗·邶风·谷风》
无冬无夏。——《诗·陈风·宛丘》
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后汉书·张纯传》
(3) 又如:冬暖夏凉;冬酿(冬季酿酒);冬温(冬天所害的一种热病);冬计(寒冬的生计)
(4) 冬月,阴历十一月的俗称 [the 12th month]
适冬(阴历十一月)之望日(十五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最后,终 [end]
诰诰作事,毋从我冬始。——《马王堆汉墓帛书》
记性变化
◎ 冬
東 dōng
冬冬声 [rub-a-dub;rat-tat;rat-a-tat]——形容敲门或敲鼓的声音。如:冬冬(形容敲门的声音)
冬 (dōng) 指季节、冬月、冬令、最后,用作人名意指温暖、文静、慈爱之义;
[①][dōng]
[《廣韻》都宗切,平冬,端。]
亦作“昸1”。
(1)一年四季的最后一季,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2)象声词。参见“冬冬”。
(3)通“終”。完结,终了。
(4)通“終”。指自始至终整段时间。
(5)姓。南北朝有冬寿。见《通志·氏族五》引《前燕录》。
(6)“鼕”的简化字。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唐朝· 杜甫《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冬日严凝,言纳其阳。——唐朝· 顾况《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
冬行虽幽墨,冰雪工琢镂。——唐朝· 韩愈《南山诗》
穷冬或摇扇,盛夏或重裘。——唐朝·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冬至日光白,始知阴气凝。——唐朝· 孟郊《寒江吟》
冬衣殊未制,夏服行将绽。——唐朝· 白居易《秋霁》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唐朝· 白居易《晚起》
暖帐迎冬设,温炉向夜施。——唐朝· 白居易《三年冬随事铺设小堂寝处稍似稳暖因念衰病偶吟所怀》
异乡冬至又今朝,回首家山入梦遥。——唐朝· 殷尧藩《冬至酬刘使君》
是时方暑夏,座内若严冬。——唐朝· 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冬。——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