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烽火(a.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b.喻战争或战乱)。烽烟。烽燧。烽火台。烽鼓(烽火和战鼓,指战争)。
用烽字免费起名
详细词义
◎ 烽 fēng
〈名〉
(1) (形声。从火,夆( fēng)声。本义: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2) 同本义 [signal fire;beacon fire]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 赵寇至,且入界。”——《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烽警(报警的烽火)
(4) 指战火 [flames of war]。如:烽火连天(形容战火到处燃烧);烽燹(战火)
(5) 指烽火台 [beacon tower]。如:烽子(守卫烽火台的士兵);烽侦(烽火台);烽候(指烽火台);烽台(即烽火台);烽墩(烽火台)
(6) 泛指举火 [fire]
后[许] 章坐走马 上林下烽驰逐,免官。——《汉书》
烽 (fēng) 指军烽、烽火四起、烽火树,用作人名意指勇猛、远大志向、斗志昂扬之义;
[①][fēng]
[《廣韻》敷容切,平鍾,敷。]
亦作“炐2”。亦作“熢2”。
(1)古时边境报警的烟火。
(2)指战火。
(3)指烽火台。
(4)谓举火。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唐朝· 王昌龄《相和歌辞 从军行 二》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唐朝· 李白《杂曲歌辞 出自蓟北门行》
卢龙已复两河平,烽火楼边处处耕。——唐朝· 李涉《奉使京西》
边声一夜殷秋鼙,牙帐连烽拥万蹄。——唐朝· 赵嘏《平戎》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唐朝· 骆宾王《夕次蒲类津》
北望烟铺骠骑营,虏烽无火楚天晴。——唐朝· 皎然《送裴参军还下邳旧居》
祷祝风(烽)烟息,犹希稼穑滋。——唐朝· 佚名(伯二五五五)(五十九首)《谒法门寺真身五十韵(伯三四四五)一首》
戍楼往往云间没,烽火时时碛里明。——唐朝· 崔希逸《燕支行营 二》
一身救边速,烽火通蓟门。——唐朝· 李希仲《蓟北行二首 二》
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唐朝· 李白《发白马》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烽。——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