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上古取火的器具:燧石。燧人氏(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⒉ 古代告警的烽火:烽燧。
详细词义
◎ 燧 suì
〈名〉
(1) (会意。从火,遂声。本义:古代取火器)
(2) 同本义 [flint]
燧,塞上亭守烽火者。——《说文》
燧,以取火于日。——《玉篇》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钻燧取火。——《论语·阳货》
命夙驾载燧。——《左传·文公十年》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人类的出现》
幽王为熢燧。——《史记·周本纪》。正义:“炬火也。”
(3) 又如:燧(铜)镜(古代用以向日取火)
(4) 火炬之类 [torch]
前驱举燧,后乘抗旌。——曹植《应诏诗》
(5) 烽火台 [beacon tower]
南朝自 武昌至 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6) 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告警叫“烽”,夜间举火告警叫“燧” [beacon fire]
幽王欲悦之,数为举燧火。——《后汉书·孽嬖传》
有寇则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则举烽。——《后汉书·光武纪》注
(7) 又如:燧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燧堡(烽火台)。后泛指报警的烽火,不分昼夜
与城上烽燧相望。——《墨子·号令》
(8) 守望烽燧的基本组织 [beacon group]。燧是最基本的组织,专司本烽燧的守望职责,设燧长,其秩位相当于亭长
记性变化
◎ 燧 suì
〈动〉
燃 [burn]
燧松明而识浅,散星宿于亭皋。——宋· 苏轼《中山松胶赋一首》
[①][suì]
[《廣韻》徐醉切,去至,邪。]
亦作“煫1”。
(1)古代取火用具。火镜,一种青铜凹面镜,用以向日取火。
(2)古代取火用具。木燧,按季节用不同的木料制成,钻以取火。
(3)犹钻。参见“燧木”。
(4)古代边防夜间报警的火炬。与白昼使用的“烽”相对。
(5)后亦泛称边境报警的烽火,不分昼夜。
(6)烽火台。
(7)指边城。
(8)火炬;火。
(9)焚烧;点燃。
(10)燧人氏的简称。
德惭巢燧,化劣唐虞。——唐朝· 不详《郊庙歌辞 中宗祀昊天乐章 太和》
火传阳燧,水溉阴精。——唐朝· 张说《郊庙歌辞 享太庙乐章 雍和二章 一》
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唐朝· 杜甫《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漏残丹禁晚,燧发白榆新。——唐朝· 韩浚《清明日赐百僚新火》
火燧知从新节变,灰心还与故人同。——唐朝· 朱湾《平陵寓居再逢寒食》
愿君恒御之,行止杂燧觿。——唐朝· 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唐朝· 孔绍安《结客少年场行》
归牛疑燧落,过雁悮书迟。——唐朝· 韦蟾《上元三首 一》
燧林芳草绵绵思,尽日相携陟丽谯。——唐朝· 马彧《赠韩定辞》
归牛疑燧落,过雁误书迟。——唐朝· 韦蟾《上元三首》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燧。——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