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桓表。
⒉ 大:桓治(大治)。
⒊ 〔桓桓〕威武的样子,如“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⒋ 姓。
详细词义
◎ 桓 huán
〈名〉
(1) (形声。从木,亘( xuān)声。本义: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
(2) 同本义,后也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 [pillar]
桓,亭邮表也。——《说文》
三家视桓楹。——《礼记·檀弓》。注:“四植谓之桓。”
公执桓圭。——《周礼·大宗伯》。注:“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
(3) 又如:桓楹(古代天子,诸侯葬时下棺所植的大柱子);桓表(即华表)
(4) 木名。即无患木 [Chinese soapberry]。叶似柳,皮黄白色
(5) 水名。即今白龙江 [Huanshui River]。发源于甘肃省西倾山
(6) 山名 [Huanshan Mountain]。在今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如:桓山之泣(谓家人离散的悲痛);桓山鸟(喻离别的痛苦)
记性变化
◎ 桓 huán
〈形〉
(1) 大 [big]
玄王桓拨。——《诗·商颂·长发》。传:“大也。”
(2) 又如:桓蒲(祭祀用的大蒲席);桓拨(谓大治)
桓 (huán) 指恒恒、威武、华表、才华,用作人名意指威武、文韬武略之义;
[①][huán]
[《廣韻》胡官切,平桓,匣。]
亦作“亘3”。
(1)表柱。原指古时邮亭旁作为表识的柱子,后泛指寺、墓、桥、城门等处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
(2)指门扇内面两边固定门闩的直木。
(3)大。参见“桓撥”。
(4)盘桓。
(5)忧虑。
(6)见“桓桓”。
(7)水名。即今白龙江。发源于甘肃省岷县。
(8)山名。
(9)木名。即无患木。传说此木为众鬼所畏,取为器用,辟恶气,镇邪。
(10)姓。汉代有桓谭。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唐朝· 杜甫《北征》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唐朝·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 十五》
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唐朝· 白居易《游悟真寺诗》
悄悄初别夜,去住两盘桓。——唐朝· 白居易《别舍弟后月夜》
盘桓徙倚夜已久,萤火双飞入帘牖。——唐朝· 刘希夷《捣衣篇》
古道夤缘蔓黄葛,桓伊冢西春水阔。——唐朝· 陈陶《南昌道中》
匡鼎惟说诗,桓谭不读谶。——唐朝· 韩愈《同宿联句》
桓玄旧辇残云湿,耶舍孤坟落照迟。——唐朝· 贯休《再游东林寺作五首 二》
桓山分羽翼,荆树折枝条。——唐朝· 无名氏《字侧对诗 三》
济济都门宴,将去复盘桓。——唐朝· 韦应物《上东门会送李幼举南游徐方》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桓。——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