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檄文。羽檄。檄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用檄字免费起名
详细词义
◎ 檄 xí
〈名〉
(1) (形声。本义:檄文)
(2) 同本义 [a call to arms in ancient times]
太祖得书,便命移檄。——《英烈传》
制府檄下。——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奉檄守御。——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
(4) 泛指信函 [letter]
使君子年善?来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
记性变化
◎ 檄 xí
〈动〉
(1)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announce]
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儒林外史》
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2) 又如:檄调(行檄调动);檄委(用檄文晓谕、托咐)
[①][xí]
[《廣韻》胡狄切,入錫,匣。]
(1)文体名。古官府用以征召、晓喻、声讨的文书。
(2)泛指信函。
(3)用檄文征召、晓喻。
檄来虽插羽,箭去亦飞书。——唐朝· 明皇帝《饯王晙巡边》
会同传檄至,疑议立谈决。——唐朝· 独孤及《杂曲歌辞 太行苦热行》
间岁从使檄,亲宾苦川驰。——唐朝· 权德舆《丙庚岁苦贫戏题》
淮西既是平安地,鸦路今无羽檄飞。——唐朝· 刘禹锡《重寄绝句》
一章喻檄明,百万心气定。——唐朝· 孟郊《送韩愈从军》
君在龙骧府,掌奏羽檄词。——唐朝· 舒元舆《坊州按狱苏氏庄记室二贤自鄜州走马相访留连数日发后独坐寂寞因成诗寄之》
不应夸战胜,知在檄蛮篇。——唐朝· 顾非熊《送李廓侍御赴剑南》
方申捧檄心,聊安代耕帙。——唐朝· 赵志《奉酬刘长史》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唐朝· 李白《古风 三十四》
暂从西府檄,终卧东菑田。——唐朝· 权德舆《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马迹山见寄》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檄。——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