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琅琅〕a.象声词,金石相击声;b.象声词,响亮的读书声,如“书声琅琅”。
⒉ 〔琅玕〕像珠子的美石。
⒊ 〔琅玡〕山名,在中国山东省。
详细词义
◎ 琅
瑯 láng
〈名〉
(1) (形声。从玉,良声。本义:似玉的美石或青色的珊瑚)
(2) 同本义 [a stone resembling pearl]
琅,琅玕似珠者。——《说文》
厥贡惟球琳琅玕。——《书·禹贡》。传:“石似玉。”
(3) 又如:琳琅(美玉,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琅花(琅华。琅玕树所开之花,常以美称白花)
(4) 门环[door ring]
木门仓琅根,谓宫门铜锾,言将尊贵也。——《汉书》
(5) 姓
记性变化
◎ 琅 láng
形容清朗、响亮的声音。如:琅玕(用铁链锁人。又指象声词);琅然(声音清朗的样子);琅诵(朗诵)
◎ 琅 láng
〈形〉
洁白、华美如玉 [resembling pearl; white carnetian]
已过重阳半月天,琅华千点照寒烟。——皮日休《奉和鲁望白菊诗》
琅 (láng) 指琅玕、响亮、珊瑚、琅琊,用作人名意指洁白、美丽、坚强、才华之义;
轩冕罗天阙,琳琅识介珪。——唐朝· 杜甫《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
琅诵囗句三百字,何似醉僧颠复狂。——唐朝· 苏涣《赠零陵僧》
琳琅暗戛玉华殿,天香静褭金芙蕖。——唐朝· 刘商《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
排云呌阊阖,披腹呈琅玕。——唐朝· 韩愈《龊龊》
素风传竹帛,高价聘琳琅。——唐朝· 刘禹锡《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
烈烈鸑鷟吟,铿铿琅玕音。——唐朝· 孟郊《答昼上人止谗作》
东崖饶怪石,积甃苍琅玕。——唐朝· 白居易《游悟真寺诗》
尖削琅玕笋,洼剜玛瑙罍。——唐朝· 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苏州所寄太湖石奇状绝伦因题二十韵见示兼呈梦得》
瑶池侍女争回首,无隈琅英坠节毛。——唐朝· 李翔《冯双礼珠弹云璈以答歌》
琳琅暗戛玉华殿,天香静袅金芙蕖。——唐朝· 刘商《姑苏怀古送秀才下第归江南》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琅。——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