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鼓瑟。
⒉ 矜持端庄的样子。
⒊ 〔瑟瑟〕a.形容轻微的声音;b.形容颤抖。
⒋ 洁净鲜明的样子。
详细词义
◎ 瑟 sè
〈名〉
(1) (指事。从珡,必声。本义: 古代拨弦乐器。形似古琴,每弦一柱,但无征位)
(2) [a twenty-fiv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somewhat similar to the zither]
瑟,庖牺所作弦乐也。——《说文》
大瑟小瑟。——《礼记·明堂位》
大瑟谓之灑。——《尔雅》。注:“二十七弦。世本,疱牺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如:调瑟(调准瑟弦的音);琴瑟(琴与瑟)
(4) 古水名 [Se River]。即今河南省罗山县的小黄河
(5) [象]∶沙沙作响,沙沙的声音 [rustle]。如:瑟缩;瑟瑟
记性变化
◎ 瑟 sè
〈形〉
(1) 庄重严谨 [majestic]
(2) 形容茂密 [varied and many]。如:瑟彼柞棫(彼柞棫之木众多而茂盛)
(3) 明洁 [bright and clear]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诗·大雅·早麓》
瑟 (sè) 指古琴、鹍瑟、鼓瑟、乐器,用作人名意指好才艺、好手艺、才德兼备之义;
[①][sè]
[《廣韻》所櫛切,入櫛,生。]
亦作“鉍2”。
(1)拨弦乐器。春秋时已流行,常与古琴或笙合奏。形似古琴,但無徽位,有五十弦、二十五弦、十五弦等种,今瑟有二十五弦、十六弦二种。每弦有一柱。上下移动,以定声音。
(2)指鼓瑟所发出的乐音。
(3)众多貌。
(4)洁净鲜明貌。
(5)庄严貌;严密貌。
(6)象声词。参见“瑟瑟”、“瑟汩”。
瑶瑟多哀怨,朱弦且莫听。——唐朝· 魏璀《湘灵鼓瑟》
放神八极外,俯仰俱萧瑟。——唐朝· 杜甫《写怀二首 二》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唐朝·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一》
松门到晓月裴回,柏城尽日风萧瑟。——唐朝· 白居易《新乐府 陵园妾 怜幽闭也》
檐雨稍霏微,窗风正萧瑟。——唐朝· 白居易《天竺寺七叶堂避暑》
素手怨瑶瑟,清心悲玉壶。——唐朝· 许浑《寓怀》
静语乍临清庙瑟,披风如在九层台。——唐朝· 赵嘏《回于道中寄舒州李珏相公》
倚瑟红铅湿,分香翠黛颦。——唐朝· 温庭筠《金虎台》
美人抱瑶瑟,哀怨弹别鹤。——唐朝· 陆龟蒙《美人》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唐朝·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瑟。——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