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惦记,常常想:惦念。怀念。念头(思想、想法)。悼念。念旧。念物。
⒉ 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念。杂念。信念。
⒊ 说,读,诵读:念白(戏剧道白)。念叨。念经。念书。
⒋ “廿”的大写。
⒌ 姓。
详细词义
◎ 念 niàn
〈动〉
(1) (形声。从心,今声。本义:常思;思念,惦念)
(2) 同本义 [miss]
念,常思也。——《说文》
天念尔祖。——《诗·大雅·文王》
不念昔者。——《诗·邶风·谷风》
不念旧恶。——《论语》
念悲其远。——《战国策·赵策》
念鬼。——《史记·陈涉世家》
念母劳家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念蒙君实。——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因念黄山当平生奇览,而有奇若此。——《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念诵(念叨);念恤(挂念忧虑);念旧(不忘故旧);念思(怀念);念想(想念);念一(思念大道);念恋(思念爱恋)
(4) 思考, 考虑 [consider]
顾吾念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念虑(思考);念咎(反省过失);念思(考虑)
(6) 引申为忧虑 [worry;be anxious about]
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泛澜。——唐· 韩愈《龊龊》
(7) 爱怜 [show tender affection for]。如:念酸(嫉妒)
(8) 哀怜,可怜 [feel compassion for;pity]
念窦娥身首不完全。—— 关汉卿《窦娥冤》
(9) 纪念 [souvenir]。如:念心儿(纪念品);念信儿(纪念品)
记性变化
◎ 念 niàn
〈名〉
(1) 想法;念头 [idea;thought]
一念之贞。——清· 袁枚《祭妹文》
爱汝一念。——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概念;观念;信念;杂念;邪念
(3) 同“廿”。二十 [twenty]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与妻书》
(4) 又如:念余年(二十多年)
(5) 佛教名词。法相宗别境之一。指记忆 [memory]
念谓于缘明记不忘。——《俱舍论》
(6) 姓
◎ 念
唸 niàn
〈动〉
(1) 诵读,按字读出声 [read aloud]
欲为《论》,念张文。——《汉书·张禹传》
(2) 又如:念词(念台词或道白);念咒(念诵自认为可以产生神奇力量的神秘语句);念曲(唱歌而声无抑扬);念奴(唐天宝长安妓女,以善歌著名。后用以泛指歌女);念奴娇(词牌名。其调高亢)
念 (niàn) 指怀念、眷念、信念、慈念,用作人名意指念念不忘之义;
[①][niàn]
[《廣韻》奴店切,去,泥。]
亦作“唸2”。
(1)思念,怀念。
(2)思考,考虑。
(3)引申为忧虑。
(4)念头;想法。
(5)爱怜。
(6)哀怜,可怜。
(7)诵读。
(8)今多用以谓学生在校学习。
(9)二十的俗称。
(10)佛教语。法相宗别境之一。指记忆。
(11)佛教语。极短的时间。
(12)姓。西魏有念贤。明河南祥符有念氏。见《通志·氏族五》、《续通志·氏族八》。
开封见千里,结念存百龄。——唐朝· 高适《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唐朝· 杜甫《枯棕》
水国尝独往,送君还念兹。——唐朝· 钱起《送包何东游》
终念此兮不怡,{亻台}予莫识天地之意兮。——唐朝· 元结《演兴四首 讼木魅》
不能随尔卧芳洲,自念天机一何浅。——唐朝· 皇甫冉《杂言月洲歌送赵冽还襄阳》
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唐朝· 段怀然《挽涌泉寺僧怀玉》
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唐朝·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
放车载草农事济,战马苦饥谁念哉。——唐朝· 韩愈《感春五首 三》
伤心激念君深浅,共有离乡万里情。——唐朝· 欧阳詹《与林蕴同之蜀途次嘉陵江认得越鸟声呈林林亦闽中人也》
罚轻犹在念,忽喜尚留情。——唐朝· 虞世南《赋得慎罚》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念。——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