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岔道,偏离正道的小路:歧途(岔道,喻错误的道路,如“误入歧歧”)。
⒉ 不相同,不一致:歧义。歧视。
详细词义
◎ 歧 qí
〈形〉
(1) (同“跂”。形声。从止,支声。或作“岐”。本义:多余的脚趾)
(2) 同本义 [having extra toes]
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歧。——《集韵》
歧趾而胪情。——张衡《思玄赋》
(3) 叉开,事物错出 [forked;branching]
物两为歧。——《尔雅·释名》
歧舌国。——《山海经·海外南经》
光歧俨其偕列。——潘岳《笙赋》
无为在歧途。——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多歧路。——唐· 李白《行路难》
(4) 又如:歧歧(禽鸟举翅飞行的样子);歧旨(歧义);歧言(指离别之言);歧意(二心)
(5) 不同,不一致,有差别 [divergent;different]。如:歧杂(错杂;纷乱);歧趋(不同的趋向)
(6) 聪颖 [wise]。如:歧嶷(谓幼年聪慧);歧秀(聪慧出众)
记性变化
◎ 歧 qí
〈名〉
(1) 岔路 [branch road;forked road]
路旁一歧东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亦指走入歧路
大道以多歧亡羊。——《列子·说符》
(3) 又如:歧旁(旁出的岔路);歧道(歧路,岔路);歧阻(道路阻塞)
(4) 指正式或正当途径以外的其他途径 [branch]。如:歧差(差误);歧误(差错,错误)
歧 (qí) 指聪慧、超群、不同、聪慧,用作人名意指杰出、超群、聪慧之义;
[①][qí]
[《廣韻》巨支切,平支,羣。]
(1)岔路。
(2)指走入歧途。
(3)指正式或正当途径以外的其它途径。
(4)同一物分而为两支,分叉。
(5)不同,不一致,有差别。
(6)聪颖。参见“歧嶷”、“歧秀”。
(7)见“歧歧”。
受恩忘险艰,不道歧路长。——唐朝· 独孤及《送相里郎中赴江西》
慷慨临歧重相勉,殷勤别后加餐饭。——唐朝· 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
德望旧悬霄汉外,政声新溢路歧间。——唐朝· 姚鹄《随州献李侍御二首 一》
山海两分歧,停舟偶此期。——唐朝· 许彬《荆山夜泊与亲友遇》
自有路歧恨,那堪离别怀。——唐朝· 王棨《省题诗二十一首 寒雨滴空阶》
-1243-登临蹔隔路歧尘,吟想兴亡恨益新。——唐朝· 崔致远《登润州慈和寺上房》
唯闻野棘盘荒冢,祇见空陵叠坏碑,灯暗竹堂行道夜,烟昏石窟坐禅时,怡然自得真栖处,何用经营别路歧。——唐朝· 延寿《永明山居诗(六十九首) 四十六》
歧路别时惊一叶,云林归处忆三花。——唐朝· 刘长卿《送常十九归嵩少故林》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唐朝· 李白《行路难三首》
少年无疾患,溘死于路歧。——唐朝· 白居易《读邓鲂诗》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歧。——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