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拿着,持:秉烛。
⒉ 掌握、主持:秉正。秉公。
⒊ 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十六斛。
⒋ 姓。
详细词义
◎ 秉 bǐng
〈名〉
(1) (会意。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又”篆体象一只手。本义:禾把,禾束)
(2) 同本义 [a handful of crops]
秉,禾束也。——《说文》
彼有遗秉。——《诗·小雅·大田》
或取一秉秆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3) 又如:秉穗(收稻时遗留在田中的禾把与禾实);秉握(一握稻把。言数量少)
(4) 量词。十六斛。如:秉刍(十庾数量的草把)
(5) 通“柄”。权力,权柄 [power and authority]
治国不失秉。——《管子·小匡》
国子实执齐秉。——《左传·哀公十七年》
记性变化
◎ 秉 bǐng
〈动〉
(1) 手拿着,手持(是一只手从旁边拿着小物) [grasp;hold]
秉,执也。——《尔雅》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诗·商颂·长发》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2) 又如:秉圭(持着玉圭);秉烛云长(即云长秉烛,指三国关云长执灯夜读的事);秉笔(执笔;握笔);秉烛达旦(指关云长在护送两位皇嫂途中,秉烛达旦事);秉节(持节。节,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保持节操,守节);秉牍(手执简牍)
(3) 引申为主持,掌握 [preside over]
光秉政前后二十年。——《汉书·霍光传》
共秉朝政。——《三国志·吕布传》
(4) 又如:秉公灭私(主持公道,灭除私念);秉正无私(主持正义,没有私念);秉教伽持(佛教语。指执行佛法、施加佛力于众生,以保护扶持之)
(5) 保持;坚持 [keep;persist in;persevere in]
民之秉彝。——《诗·大雅·丞民》
君子秉心。——《诗·小雅·小弁》
(6) 又如:秉彝(坚持道理);秉心(居心;用心;持心);秉志(持志)
(7) 通“禀”。承受 [bear]。如:秉谢(禀受并回报);秉质(受于自然的资质)
秉 (bǐng) 指秉性、秉持、权秉、秉公任直,用作人名意指为人秉正、兢兢业业之义;
[①][bǐng]
[《廣韻》兵永切,上梗,幫。]
(1)稻禾一把。
(2)量词。十六斛。
(3)执;持。
(4)主持;掌握。
(5)随顺。
(6)通“禀”。承受。
(7)通“柄”。权柄。
(8)通“謗”。参见“秉言”。
(9)姓。明有秉桦。见《明史·汧阳王诚洌传》。
俱承金马诏,联秉谏臣笔。——唐朝· 白居易《别李十一后重寄》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唐朝· 白居易《城上夜宴》
筹议秉刀尺,话言在经纶。——唐朝· 熊曜《送杨谏议赴河西节度判官兼呈韩王二侍御》
秉心凌竹柏,仗信越波澜。——唐朝· 皎然《送杨遂初赴选》
自秉雪霜操,任他蜂蝶嫌。——唐朝· 王贞白《冯氏书斋小松二首 一》
后文正果大用,诏赐所居为谢元卿秉钧里。——唐朝· 李沼《赠李昉(题拟)》
克己温温,秉心翼翼。——唐朝· 孙宗闵《恺悌诗(并序) 翼翼谨心二章(一章十二句,[一章□句])(翼翼谨心,莅事也。) 一》
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唐朝· 李白《赠僧崖公》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唐朝· 李白《陈情赠友人》
雪夜闲游多秉烛,花时暂出亦提壶。——唐朝· 白居易《早春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苏州刘郎中》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秉。——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