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 )笏。“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
用笏字免费起名
详细词义
◎ 笏 hù
〈名〉
(1) (形声。从竹,勿声。本义: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用以记事)
(2) 手板 [tablet]
(3) 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说文》
荐笏言于卿士。——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曳笏却立。
持一象笏互。——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4) 又如:笏击(用笏板扑击);笏囊(盛笏板的袋子);笏帛(盛笏的袋);笏板(即笏,手板)
(5) 旧时戏班用来写戏目供人点戏用的手板也称“笏”
只见一个掌班拿着一本戏单,一个牙笏。——《红楼梦》
(6) [量词]金银的计算单位。铸金银成笏形,一枚为一笏
众情危惧,共请主人,愿以白金十笏赎之。——五代·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
(7) 指成锭的东西 [ingot]
[魏] 禧乃检箧中,得笔二管、墨一笏赠之。—— 清· 温睿临《南疆逸史》
上书一见平津侯,剑笏斜齐秣陵尉。——唐朝· 韩翃《赠别上元主簿张着》
寿阳南渡口,敛笏见诸侯。——唐朝· 韩翃《送寿州陈录事》
帝家玉龙开九关,帝前动笏移南山。——唐朝· 李贺《沙路曲》
乍能还帝笏,讵忍折吾支。——唐朝· 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
弟兄俱簪笏,新妇俨衣巾。——唐朝· 白居易《初除户曹喜而言志》
乍抛衫笏觉身轻,依旧还称学道名。——唐朝· 姚合《罢武功县将入城 一》
不听还笏谏,几覆缀旒祧。——唐朝· 唐彦谦《咸通中始闻褚河南归葬阳翟是岁上平徐方大肆庆赏又诏八品锡其裔孙追叙风概因成二十韵》
系绦轻象笏,买布接蛮船。——唐朝· 李洞《送曹郎中南归时南中用军》
当年何事抛耕钓,木笏蓝衫两鬓华。——唐朝· 唐廪《题蔡处士居》
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唐朝· 岑参《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笏。——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