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用笳字免费起名
详细词义
◎ 笳 jiā
〈名〉
(1) (形声。从竹,加声。本义:胡笳)
(2)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 [Hu Jia-a reed instrument]。胡人卷芦叶为笳,吹以作乐,后以竹为管,饰以桦皮,上有三孔,两端加角
刁斗笳吹。——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笳角(胡笳与号角。系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中乐器);笳鼓(胡笳与胡鼓);笳吟(胡笳吹奏;笳声萦回)
(4) 古代妇女使用的发簪 [bun]
[①][jiā]
[《廣韻》古牙切,平麻,見。]
古管乐器。即胡笳。汉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传说为春秋时李伯阳避乱西戎时所造,汉张骞从西域传入,其音悲凉。后形制递变,名称亦各异。魏晋以后以笳、笛为军乐,入卤簿。
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唐朝· 翁绶《横吹曲辞 关山月》
城郭悲笳暮,村墟过翼稀。——唐朝· 杜甫《夜二首 二》
汉将营前见,胡笳曲中出。——唐朝· 皇甫冉《崔十四宅各赋一物得檐柳》
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唐朝· 刘禹锡《连州腊日观莫徭腊西山》
渭北新园路,箫笳远更悲。——唐朝· 张籍《庄陵挽歌词三首 二》
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唐朝· 杜牧《边上闻笳三首 一》
春风艳楚舞,秋月缠胡笳。——唐朝· 宋之问《浣纱篇赠陆上人》
风长笳响咽,川迥骑行疏。——唐朝· 李峤《和周记室从驾晓发合璧宫》
独树河声外,凝笳塞色中。——唐朝· 曹松《边上送友人归宁》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唐朝· 李颀《塞下曲》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笳。——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