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管乐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吹奏:笙歌。芦笙。笙管乐(yuè)。
用笙字免费起名
详细词义
◎ 笙 shēng
〈名〉
(1) (形声。从竹,生声。本义:簧管乐器) 同本义 [sheng a reed pipe wind instrument]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说文》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尔雅》
笙长四尺。——《风俗通》
三人吹笙,一人吹和。盖小者。——《仪礼·乡射礼记》注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小雅·鹿鸣》
(2) 又如:笙弄(弄笙);笙簧(簧管乐器);笙咽(笙的音质失调);笙竽(笙和竽);笙匏(笙和匏);笙筑(笙和筑);笙暖(对笙簧加热,使音质清亮);笙籁(笙和籁。古管乐器);笙镛(亦作“笙庸”。古乐器名)
笙 (shēng) 指芦笙、笙箫、笙歌、笙舞,用作人名意指古朴、高雅、柔和之义;
[①][shēng]
[《廣韻》所庚切,平庚,生。]
(1)管乐器名。由簧片、笙管、斗子三部分组成。簧片古时用竹制,后改用响铜;笙管为长短不一的竹管,于近上端处开音窗,近下端处开按孔,下端嵌接木质“笙角”以装簧片,并插入斗子内;斗子用匏、木或铜制成,连有吹口。有圆形、方形等多种形制,簧管自十三至十九根不等。奏时手按指孔,吹吸振动簧片而发音。能奏和音。是民间器乐合奏中的重要乐器。现经改革,有二十四簧笙、三十六簧键钮笙等,转调便捷,表现力更为丰富,除用于伴奏、合奏外,也用于独奏。
(2)竹席;竹簟。
(3)细小。
金枝羽部彻清歌,瑶台肃穆笙磬罗。——唐朝· 不详《郊庙歌辞 昭德皇后庙乐章 舒和》
风雨神祇应,笙镛诏命传。——唐朝· 皇甫冉《祭张公洞二首 一》
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唐朝· 白居易《新乐府 立部伎 刺雅乐之替也》
傍闻大内笙歌近,下视诸司屋舍低。——唐朝· 白居易《和刘郎中学士题集贤阁》
灯火光初合,笙歌曲未终。——唐朝· 白居易《夜从法王寺下归岳寺》
王子宾仙去,飘飖笙鹤飞。——唐朝· 宋之问《缑山庙》
笙歌送尽迎寒漏,冰雪吟消永夜风。——唐朝· 黄颇《闻宜春诸举子陪郡主登河梁玩月》
无限燕赵女,吹笙上金梯。——唐朝· 曹邺《四望楼》
千家门户笙歌发,十里江山白鸟翔。——唐朝· 武瓘《九日卫使君筵上作》
笑擎云液紫瑶觥,共请云和碧玉笙。——唐朝· 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六十九》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笙。——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