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⒉ 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⒊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⒋ 古同“悒”,愁闷不安。
详细词义
◎ 邑 yì
〈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 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2) 古代称侯国为邑 [state]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 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3)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4) 国都,京城 [capital]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
(5) (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 张衡《东京赋》
(6)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
(7)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
(8) 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city]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9)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10) 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city]
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 苏洵《六国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宋· 王安石《伤仲永》
邑小不足容。——清· 张廷玉《明史》
摄篆旁邑。——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俾入邑庠。
(11)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12) 旧时县的别称 [county]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唐· 柳宗元《封建论》
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 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13)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14) 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 [fief;feud]
邑万家。——《战国策·燕策》
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
(15)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16) 居民聚居的地方 [village;town]
邑犬群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邑 (yì) 指城邑、采邑、郡邑、邑颂,用作人名意指奖赏、功勋、成就之义;
[①][yì]
[《廣韻》於汲切,入緝,影。]
(1)京城,国都。
(2)古代称侯国。
(3)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4)指旧都。
(5)人民聚居之处。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镇。
(6)古代庶民的编制单位。五家为轨,六轨为邑。
(7)古代庶民的编制单位。三朋为里,五里为邑。
(8)旧时县的别称。
(9)分封城邑居住;建筑城邑。
(10)封地,采邑。
(11)特指皇后、公主的封地。
(12)古代区域单位。
(13)通“悒”。忧郁貌。
(14)见“邑邑”。
[②][è]
[《集韻》遏合切,入合,影。]
奉承,曲从。
流恶邑里清,矧兹远江皋。——唐朝· 杜甫《大雨》
长山势回合,井邑相萦带。——唐朝· 元结《游石溪示学者》
邑人多秉笔,州吏亦负笈。——唐朝· 李端《送路司谏侍从叔赴洪州》
相公倦台鼎,分正新邑洛。——唐朝· 韩愈《送郑十校理得洛字》
远树千门邑,高樯万里船。——唐朝· 张祜《登广武原》
邑罕悬磬贫,山无挂瓢逸。——唐朝· 李峤《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
巴江与雪山,井邑共回环。——唐朝· 李朋《奉酬绵州中丞以江山小图远垂赐及兼寄诗》
大者或宰邑,小者皆尉史。——唐朝· 皮日休《正乐府十篇 贪官怨》
余才不废诗,佐邑喜闲司。——唐朝· 张乔《送沈先辈尉昭应》
宰邑惭良术,为文愧壮图。——唐朝· 罗隐《秋晚》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邑。——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