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不说话,不出声:默认。默写。默许。默哀。默诵。默读。默悼。默契。沉默。默默无闻。
用默字免费起名
详细词义
◎ 默
嘿 mò
〈形〉
(1) (形声。从犬,黑声。本义:狗突然窜出追人)
(2) 闭口不说话 [tacit;silent]
恭默思道。——《书·说命》
默而识之。——《论语》
或默或语。——《易·系辞》
三年默以思道。——《国语·楚语》
我不欲战而能默。——《左传·昭公十五年》
默坐低双眉。——白居易《移家入新宅》
(3) 又如:默然不语(静默而不作声);默默无言(沉默不语)
(4) 幽静 [quiet;silent]
默顺风以偃仰兮。——《楚辞·惜贤》。注:“寂也。”
(5) 通“墨”。不廉洁,贪污 [corrupt]
贪以败官为默,杀人不忌为贼。——《孔子家语·正论》
记性变化
◎ 默 mò
〈动〉
(1) 默写 [recite from memory]。如:默生字
(2) 冒,涌 [burn with anger]
宋江听罢愕然,默上心来,便道:“你既有这个活佛罗汉在彼,何不早说,与俺等同去参礼,求问前程。”——《水浒传》
◎ 默 mò
〈副〉
(1) 私下; 暗中 [privately;in secret]
故能默契如此。——朱弁《曲洧旧闻》
(2) 又如:默化(于无形之中感化);默存(指形体不动而神游。后用为遇事默记之意);默识(领悟暗记在心中)
默 (mò) 指幽默、安静、默默、默许,用作人名意指安静、娴静、淡泊之义;
[①][mò]
[《廣韻》莫北切,入德,明。]
亦作“黙1”。
(1)静默;不语。
(2)暗暗;私下。
(3)隐居;困窘。
(4)黑暗。
(5)默写。
(6)方言。思考。
(7)通“墨”。贪污。
(8)通“驀”。忽然,突然。
(9)姓。明有默思道。见《万姓统谱·入职》。
迷津坐为客,对酒默含情。——唐朝· 钱起《适楚次徐城》
默坐念语笑,痴如遇寒蝇。——唐朝· 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
默默空朝夕,苦吟谁喜闻。——唐朝· 贾岛《秋暮》
池上已看莺舌默,云间应即雁翰开。——唐朝· 陆龟蒙《有别二首 二》
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唐朝· 韩偓《安贫》
何意廉从事,还来会默仙。——唐朝· 皎然《与王录事会张征君姊妹炼师院玩雪兼怀清会上人》
三光入无穷,寂默返太宁。——唐朝· 吴筠《高士咏 广成子》
绵绵有路谁留我,默默忘言自合神。——唐朝· 吕岩《七言 四十四》
世若墓,我军且默(辛本、川本作“执”)屯。——唐朝· 易静《兵要望江南 《周易》占候第二十六(三十七首) 二十五》
遥遥终不见,默默坐含嚬。——唐朝· 陈子昂《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
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默。——宋朝· 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